有機玻璃亞克力加工廠:2015年阿里的兩大戰略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

在1月16日京東集團召開的年會上,劉強東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,在會議上,劉強東透露,2016年京東將推出由他親自把關的“新通路事業部”,還要鋪下“三張大網”重點打造生鮮業務及國際化業務。 據東哥介紹,這個“新通路事業部 ”是他自己親自定下來的項目,是京東2016年全集團的火車頭一號項目。
這個部門是干什么的?用他自己話說:夫妻店是其他業態都難以進行滲透的。比如說中國農村每一個村子,都至少有一個小賣部,我們去鎮上調研,用戶覺得去京東買還是太遠了,包括淘寶、天貓,都覺得離得太遠了,就鎮上王五是賣手機的,他在鎮上賣了15年的手機,賣得很好,服務非常好,有什么問題找他都能解決,他們是靠社交,社區,很小的區域范圍之內,有自己獨到的生存模式,我們很難跟他們進行競爭,這已經超越了價格,超越了品質,超越了服務。 在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社區里面,這種生意并不是像京東這種強調標準化的可以替代的,我們要成為他們的供貨商,成為他們的伙伴,京東在中國覆蓋了幾萬個鄉鎮,每天都有車輛進出,你買一臺手機和十臺手機對于京東來講成本一樣,所以我可以給你供貨,通過傳統的批發管道,我可以每天給你送貨。我們希望這些零售店能夠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,這樣也有利于把品牌快速的帶到四到六線城市去。
京東的新通路事業部會成功嗎?
如果說淘寶和京東以前的B2C模式,是電商“去中間化”,把所有中間商都干掉,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話,那么新一輪B2B模式則是干掉代理商(經銷商),直接面對零售店了.如果說原來淘寶和京東給消費者的利益是“便宜”的話,那么,他們現在做B2B給零售店的利益又是什么呢?
B2C到瓶頸,用B2B找增長點?
讓我們從2015年兩家都在力推的農村電商說起吧。2015年京東要做的B2B電商,就是拿農村零售店說事的。有機玻璃亞克力加工廠
2015年阿里的兩大戰略,跨境電商基本沒啟動,農村電商即使不用失敗來概括,也可以說是失利。相伴而生的京東農村電商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其實,兩家早就知道B2C電商快到頂了,必須尋找新的替代戰略。兩家都養有龐大的研究隊伍,我們不必懷疑他們的研究能力。既然是戰略,就必須在體量上與原有戰略相當,否則就是雞肋。不客氣的說,農村電商對他們來說就是雞肋。
首先是體量
農村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只有城鎮的1/6,并且16年電商的銷售額可能就與農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相當。應該說,這個體量太小了,不足于支持兩家的戰略。即使成功了,又有什么用呢?
其次是難度
由于農民不具備網上下單能力,于是需要“代購”。什么是“代購”?就是再造一個零售商。這件事比在城里搞什么“地推”難度大多了,因為要在全國那么分散的農村搞“代購”,這是很難想像的。
第三是商品適合性
B2C電商適合的商品,筆者認為:一是高價值或高附加值的商品,即名牌;二是非即時消費。農村社會零售商品,恰恰與之相反,要求便宜性價比高。也就是說,農村電商替代的不是農村,而是農民的進城消費。農村電商受挫,說明B2C電商最后的增量空間被堵死了。
還在“去中間化”?
如果說B2C電商還有增量空間的話,淘寶和京東會做B2B嗎?筆者認為他們做B2B電商是被逼的。馬云是靠做B2B的1688發家的,但現在的B2B已經不同于阿里巴巴時代的1688了。
現在的B2B,更多的是以傳統渠道商為基礎,對于傳統渠道的優化,提升效率、節省費用。
2015年大量的B2B平臺成立了,他們的共性是不顛覆、不去中間化,用互聯網平臺優化原有渠道、管理,這是很受渠道商歡迎的,并且也是受廠家歡迎的。至少,他們沒有打亂原來的價格體系。
阿里和京東現在做的B2B,還是在用他們的拿手好活:去中間化。不過,這次的對象是去代理商。
阿里的跨境電商比較好理解,因為跨境電商本來就沒有貼近零售的代理商,或者說代理商網絡不健全,只有全國性的代理商。全國性的代理商應該是歡迎跨境電商的,因為它能夠提供一個平臺來增加銷量。有機玻璃亞克力加工廠
然而跨境電商同樣面臨一個問題,沒有地區性代理商,也就失去了地區性推廣能力,就要逼著全國性代理商去做地區推廣。這又是基本不可能的。
這一輪跨境電商,一般來說不是知名品牌,知名品牌早已建立全國性網絡,跨國公司是很尊重代理商的利益的。跨境電商如果缺乏知名品牌,靠什么推廣呢?難道跨境電商也要像天貓、淘寶一樣打價格戰?沒有價格戰,怎么吸引零售店進貨呢?
雖然現在消費者對跨境電商是有品質信任的,但是隨著新聞屢屢曝出的跨境電商的水貨和假貨問題,讓我們對跨境電商的前景蒙上了一絲陰影。
哪些廠家愿意放棄代理商?
劉強東在年會上已經承認了他很難跟社區零售店競爭,那么他又如何跟代理商競爭呢?
傳統渠道做B2B,配送和下單功能可能逐步在交出,但客情關系、新品推廣這些功能反而是需要強化的。
B2B平臺從效率上來講,是整個社會冗散資源的高效利用,效率的提升是互聯網的初級階段所帶來的必然的結果,之前的文章也寫過,現在經銷商的運力80%以上都被浪費掉了,當新的模式出現,不再出現空跑,效率的巨大提升,一定會將傳統的效率低下的分銷模式摧拉枯朽的快速推倒。
2015年線上商品零售總額在中國總消費占比的5%,雖然影響大,但是真正的市場仍然是在線下,巨大的線下市場,有著資本優勢,人才優勢,技術優勢的互聯網公司會通過模式和技術上的革命,徹底改寫掉中國零售分銷體系。
京東做的B2B,會是什么樣的呢?京東的B2B,肯定無法提供客情關系、新品推廣這些功能,那么這些功能就要由廠家去完成。這樣的話,誰愿意把產品交給京東呢?
品牌廠家肯定不會,只有一些沒品牌和渠道的廠家才會愿意。
要知道,中國現在正是產業升級、不斷推新產品的關鍵時期,誰愿意“去代理商”呢?
自1998年開始渠道下沉后,知名品牌就逐步撤出了批發市場,進入了國美、蘇寧這些3C數碼賣場。筆者原以為知名品牌撤出了,批發市場就終結了,或者變成批零市場。然而,沒想到批發市場仍然活得很好,主要就是小品牌的集散地、小產品的集散地。省市一級的批發市場就是吃這一塊,省代們也是吃這一塊。這些三四線品牌或者說山寨品牌就是專供4-6級零售店銷售的。
如果京東的B2B是與批發市場競爭,那么這一塊不吃也罷,最后只會給京東添堵。因為最讓馬云添堵的是淘寶(C2C)的品質,劉強東難道會找一塊添堵的業務?有機玻璃亞克力加工廠
結論:
一、B2C端的去中間化,在某些產品領域是可以的,并且原來的中間商確實有效率低下的成份,但是不一定適合3C數碼類產品;二、在產品升級、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,有多少廠家愿意“去中間商”是個很大的問題,畢竟地方武裝在各地有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渠道積淀;
三、對于在京東賣的好的互聯網品牌因為價格透明,渠道利潤低,終端零售店是不愿意賣的;
四、龐大的地推銷售人員人力資源成本,在京東這種正規化公司中是非常高的,目前利潤微薄的3C數碼類產品不一定能支撐養這些隊伍的費用;
五、零售店拿貨少、散,售后要求多,京東的售前、售中、售后服務不一定有總代理做的到位;
六、零售店的信用低,只有本地人才知根知底,總代理對零售店的鋪貨支持也是京東和阿里無法做到的;
七、零售店賣的貨大而全,往往只有總代理才可以滿足他們的搭配需求,他們也不愿意在這邊下幾個單,在那邊下幾個單;
八、京東和和阿里的B2C因為含稅以及賬期問題,拿到的價都不是最低價,并且遠高于總代理價,價格上未必會有優勢;
九、京東和阿里的B2C戰略會對品牌廠家造成渠道管控的竄貨問題和價格管理問題。同時廠家也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渠道被京東或者阿里沖擊,畢竟如果京東或者阿里的B2B做大,下一步他們將會有更大的話語權,這對廠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;
十、在3C數碼品類,因為產品非標準化,SKU眾多,中國地域寬廣,城鄉差異化較大的局面下,京東和淘寶的B2B直接到零售店的模式很難成功,筆者教看好那些已經被互聯網武裝起來的新代理商所顛覆。比如山東的265商城,聯合了濟南各大品牌3C數碼產品總代理成為股東,直接面對四-六級市場零售店,每個月銷售額已經做到了一千多萬。
寫在最后:狼來了!按筆者如上分析,雖然現在京東和淘寶的B2B戰略對代理商還沒多少威脅,但如果代理商還在按照原來的批發分銷模式去做,不去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(售前送貨、售中陳列和培訓、快捷售后),不去自己革自己的命,可能你的批發生意真的做不了幾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