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酷亞克力制品: 革命性商業模式尚未出現
優酷亞克力制品: 革命性商業模式尚未出現
無論在 PC 時代,還是在移動時代,社區都是一種基本的互聯網應用。有些社區以興趣為核心,有些則根據地域,比如杭州 19 樓、望京社區等。這些通過興趣或其他因素聚集人氣的產品,與其載體關系不大,因為用戶始終存在與同類人群交流的需求,任何時代都會有相關運營商為之提供服務。
社區始于 PC 時代
社區貫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始終。
全球最早的互聯網社區,是出現于國外的新聞組,即 newsgroup。當時很多人上過新聞組,比如方舟子。此后國內陸續出現了清華、北大等高校的校園 BBS,這些都屬于中國早期互聯網社區。新浪網就是從四通利方在線這樣一個社區逐步發展起來的。之后有了天涯、貓撲等相對比較大型的社區。再后來社區有了更多細分,比如豆瓣、百度貼吧等,他們已各自發展成為綜合性社區平臺,網友可以在該平臺上自建社區。
社區類應用一直在不斷發展。有段時間大家都感到驚奇的是,為什么像 Discuz! 這樣只提供BBS 建站軟件的公司能夠如此受人關注。我的印象是,由 Discuz! 組織的站長大會,當時每年都搞。數量最多時,國內有上百萬個不同類型的互聯網社區。一個小網站就可發展成為一個社區,而且能夠很快聚集一群人進來。再到后來,這些社區逐步在往移動端轉移,因為用戶訪問互聯網的方式已發生變化。
此前社區用戶大多通過 PC 上網,現在則是手機。雖然訪問方式變了,但用戶需求沒變,他們仍希望與同類人群聚在一起。
早期天涯社區是作為民間公共輿論場火爆起來的,當時它是稀缺產品。但它的不火,與移動互聯網無關,只是因為后來有了微博。微博出現后,天涯就不火了。比如網絡反腐,通過微博反就行了。作為民間公共輿論場的天涯社區,后來已被微博取代,而那時移動互聯網并未興起。至于此后天涯移動端做得如何,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在乎了。
非民間公共輿論場的社區,比如百度貼吧等,受新浪微博沖擊較小。貼吧基于共同興趣建立,它滿足的是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。比如張靚穎、李宇春等明星的粉絲,只需泡張靚穎吧、李宇春吧就夠了,在 PC 上泡可以,在手機上泡也行。
在互聯網領域,時代變革速度非常快。大家都發現,微博剛紅起來,很快就又不紅了。就是這樣。但仍有些應用,持續時間很長,比如 QQ的作用一直都很重要。
如果從 iPhone 正式發布算起,截至今日,移動互聯網已發展七年。但放眼全球,目前仍未有一家純粹的移動互聯網公司。即便現在看起來已成規模的該類公司,也基本上是 PC 端、移動端全部涉足。一些目前發展較好的移動社區,其優勢其實早在 PC 時代就已開始建立。
百度貼吧、豆瓣、QQ 空間等社區,無論在PC 時代還是在移動時代,都有大量用戶。換言之,老社區并非一定不適應移動時代,新時代并非一定由新公司打造新應用來滿足。
以傳統互聯網公司騰訊為例。騰訊在社交、通訊等方面,經驗非常豐富,這對它的新應用的推出是有幫助的。另外,用戶對騰訊有頗為強大的認知。它可從 QQ 上導用戶,也可從 QQ 郵箱導用戶,所以微信能夠在很早期時快速形成規模。這一優勢,最新涌現出來的創業公司并不具備。
拿微信和米聊相比,米聊在產品能力和滿足用戶需求方面遠不及微信。盡管米聊用戶規模一度超過了微信,但后者很快實現了反超,而且之后迄今,米聊再無機會與微信抗衡。
商業模式仍需探索
對于非常小眾的需求,互聯網巨頭大多不感興趣,比如醫生社區。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家在做醫生社區。該類服務均為小型創業公司提供。這些小公司更為關注專業性較強的細分領域。
移動互聯網本質上仍為互聯網,它的很多技術都是從 PC 時代延續下來的,但用戶習慣和設備形態的改變,帶來了新內容,這里面可能孕育著顛覆傳統的機會。
twitter 就是由創業公司而非 google 這樣的大公司做起來的。后來 google 也嘗試向 twitter學習,但并不成功。
國內同理。在新浪微博出現前,王興就已做過一款類似產品,即飯否。飯否當時已很成功,但后來因其他各類風險因素的存在,飯否的機會被大公司搶走了。
社區的本質是用戶產生內容,它以用戶和用戶間的互動為主,而非由機器或編輯產生內容,這是硬指標。如果社區內容主要來自編輯或機器算法,那它肯定不是社區。今日頭條依靠機器算法,
網易新聞、搜狐新聞等客戶端主要靠編輯,這些應用即便加上用戶互動功能也非社區,只是新聞推送服務。
盡管社區為用戶基本需求之一,但形成規模的社區一直很少。早期的天涯、貓撲、西祠等 PC社區,規模都不大,大家普遍視其為小公司。社區類產品的商業化,自 PC 時代就是個難題,而在移動時代,這一難題仍在繼續。
就商業模式而言,電商、廣告都可以,并不存在特別大的懸念,但它的商業模式能否與整個社區氛圍融洽對接、能否被大多數用戶接受非常重要。目前社區商業意圖與用戶需求間經常發生沖突,用戶利益因此受到損害,比如大家對新浪微博的商業意圖普遍反感。
如何將商業模式做到潤物無聲、用戶不反感,twitter 已在做這方面的嘗試。
用戶平時關注哪些信息,運營商就可在這些信息中發掘商業利益。比如我發現你經常去星巴克,那我就給你推送星巴克優惠券。再比如我知道你打算買車,那我就給你推送汽車折扣信息、試駕機會等。對于這類信息,用戶大多會覺得很好。
目前還未發現革命性商業模式的出現,大家比較看好的就是上述基于用戶興趣和當下需求的商業推廣。當然,運營商還可把推廣變為電商。比如國內軍事迷社區,很多是通過經營戶外服裝、武器模型等產品盈利的。
市場空白點永遠存在,在某一產品出現前,這一空白點往往不為人知,而且總有一些細微用戶需求是被小公司發現并滿足的。事實上,大公司機制再好再完善再靈活,也不可能通吃所有用戶需求。
社區發展需要積淀并形成特定文化,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,創業者需要耐得住寂寞。另外社區商業化比較難,應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用戶需求間的關系,這同樣需要時間。
優酷亞克力制品: http://m.hnxml.cn/Helps/ykykldksb.html